Dysphania ambrosioides

类别
被子植物
中文名
土荆芥
别名
臭杏
鹅脚草
胡椒菜
九层塔
杀虫芥
醒头香
学名
Dysphania ambrosioides (Linnaeus) Mosyakin & Clemants
中文科名
藜科
中文属名
刺藜属
原产国家或地区
热带美洲
云南分布
各州县均有分布。
引入省份
  • 上海
  • 云南
  • 北京
  • 台湾
  • 吉林
  • 四川
  • 宁夏
  • 安徽
  • 山东
  • 山西
  • 广东
  • 广西
  • 江苏
  • 江西
  • 河北
  • 河南
  • 浙江
  • 海南
  • 湖北
  • 湖南
  • 澳门
  • 甘肃
  • 福建
  • 西藏
  • 贵州
  • 重庆
  • 陕西
  • 香港
  • 黑龙江
参考文献
[1]马金双,李惠茹.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名录[M].北京:高等教育出版社,2018.
[2]马金双.中国外来入侵植物调研报告(下卷)[M],北京:高等教育出版社,2014.
[3]丁莉,杜凡,张大才.云南外来入侵植物研究[J].西部林业科学,2006,35(4):98~103.
[4]管志斌,邓文华,黄志玲,等.西双版纳外来入侵植物初步调查[J].热带农业科技,2006,29(4):35~38.
[5]徐成东,董晓东,陆树刚.红河流域的外来入侵物种[J].生态学杂志,2006,25(2):194-200.
[6]徐成东,陆树刚.云南的外来入侵植物[J].广西植物,2006,26(3):227~234.
[7]李乡旺,胡志浩,胡晓立,等.云南主要外来入侵植物初步研究[J].2007,27(6):5~10.
[8]赵见明.瑞丽主要外来入侵植物[J].西南林学院学报,2007,27(1):20~14.
[9]刘峰,陶国达,王东升.纳板河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状况调查及防范对策[J].林业调查规划,2008,33(6):112~114.
[10]陈建业,段昌群,于福科,等.云南公路外来入侵植物现状与防治对策[J].2010,24(5):38~41.
[11]何艳萍,王自强,钱石生,等.红河州林地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与防控对策研究[J].林业调查规划,2010,35(3):39~43.
[12]张桂彬,杨青,杨东,等.洱海流域湿地水生被子植物区系研究[J].水生态学杂志,2011,32(3):1-8.
[13]申时才,张付斗,徐高峰,等.云南外来入侵农田杂草发生与危害特点[J].西南农业学报,2012,25(2):554~561.
[14]沈利峰,王韬,刘烨,等.怒江流域外来入侵植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[J].公路交通科技(应用技术版),2013,(5):289~293.
[15]许美玲,谢恭莉,彭建松.云南普洱市湿地植物调查研究[J].安徽农业科学,2014,42(5):1486~1488.
[16]杨忠兴,陶晶,郑进烜.云南湿地外来入侵植物特征研究[J].西部林业科学,2014,43(1):54-61.
[17]李嵘.云南湿地外来入侵植物图鉴(第1卷)[M].昆明:云南科技出版社,2018.
[18]陶永祥,赵建伟,王兰新,等.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现状调查[J].山东林业科技,2017,47(1):58~61.
[19]李振宇,解焱.中国外来入侵种[M],北京:中国林业出版社,2002.
[20]万方浩,刘全儒,谢明,等.生物入侵: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图鉴[M].北京:科学出版社,2012.
[21]严靖,闫小玲,马金双.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彩色图鉴[M].上海: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2016.
[22]徐海根,强胜.中国外来入侵生物(上册)[M].北京:科学出版社,2018.
形态特征
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,全株具浓烈的气味,高达80cm。茎直立,多分枝,具条棱。叶长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,具短柄,下面有散生的油点,沿叶脉稍有柔毛,边缘具有稀疏而不整齐的大锯齿,下部叶长达15cm,上部叶渐狭小且近全缘。花两性,通常3~5个聚集,生于上部叶腋;花被裂片5,稀为3,绿色,雄蕊5枚。胞果扁球形。花果期6~10月。
入侵等级
1级
入侵危害
本种数量大,对生长环境要求不严,极易扩散,是常见杂草之一,威胁入侵沿线的草坪;该种含有毒的挥发油,对其他植物产生化感作用;此外,它也是常见的花粉过敏原,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。
控制方法
由于植物花期和果期较长,因此须多次铲除。全草可提取土荆芥油,对驱逐蛔虫等有效。
国内分布

国内分布信息

规范学名参考来源
Ukrayins'k. Bot. Zhurn. 59(4): 382 (200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