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文名
假臭草
别名
猫腥菊
学名
Praxelis clematidea
中文科名
菊科
科名
Asteraceae
生存状态
入侵
原产国家或地区
南美洲
形态特征
植株高0.3〜1m。茎单一或于下部分枝,散生贴伏的短柔毛和腺状短柔毛。叶对生,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,长1.5〜5.5cm,宽1〜3.5cm,具3出脉或不明显的5出脉,叶柄长1〜2cm;上部叶较小,通常披针形。头状花序有长梗,排成疏松的伞房花序,花序梗的毛长约0.2mm;总苞半球形或宽钟状;直径3〜6mm;小花25〜30,蓝紫色。瘦果黑色或黑褐色,长1〜1.5mm,具3〜5棱。
入侵危害
该植物所到之处,其他低矮草本逐渐被排挤,在华南果园中,它能迅速覆盖整个果园地面。由于其对土壤肥力吸收能力强,能极大地消耗土壤中的养分,对土壤的可耕性破坏严重,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,同时能分泌一种有毒恶臭物质,影响家畜觅食。
控制方法
可在其种子成熟之前将路边、坡地、果园等处的植株除掉,根据假臭草具有无性繁殖特性,在危害面积较小时,应将所有的根状茎挖出并烧毁;还可以利用百草枯或草甘膦等除草剂防治,建议在开春早期的幼苗阶段。针对假臭草易入侵的土地加强管理,清除后可重新植被或种植农作物,以加大假臭草的入侵难度。
国内分布
国内分布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