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enchrus longispinus

物种编号
ARS-18
类别
被子植物
中文名
长刺蒺藜草
学名
Cenchrus pauciflorus
中文科名
禾本科
中文属名
蒺藜草属
生存状态
入侵
生存时间
一年生
生活型
草本
原产国家或地区
美洲
引入省份
  • 内蒙古
  • 北京
  • 吉林
  • 山东
  • 河北
  • 辽宁
形态特征
丛生,具须根,植株高20〜90cm。杆圆柱形,中空,有时外倾呈匍匐状,常自基部分枝。叶鞘扁平,除鞘口缘毛外,其余无毛;叶舌长0.6~1.8mm;叶片长4~27cm,宽1.5~5( ~7.5)mm,上面粗糙,下面无毛。 穗形总状花序长1.5〜8 (〜10)cm;小穗2〜3 (〜4)枚簇生成束,其外围由不孕小枝愈合形成刺苞,刺苞近球形,长8.3~11.9mm,宽3.5~6mm;刺苞具刺45~75 枚;外轮刺多数,常为刚毛状,有时反折,比内轮刺短;内轮刺10~20枚,钻形,长3.5~7mm,基部宽0.5~0.9( ~1.4)mm;刺苞及刺的下部具柔毛;小穗卵形,无柄,长(4~)5.8~7.8mm,宽 2.5~2.8mm;第一颖长 0.8~3mm,第二颖长 4~6mm, 具3~5脉;第一小花常雄性,外稃长4〜6.5mm,具3~7脉;花药长1.5〜2mm;第二小花外稃质硬,背面平坦,顶端尖,长4~7(~7.6)mm,具5脉,花药长 0.7~1mm。颖果卵形,长2~3.8mm,宽1.5~2.6mm,黄褐色或黑褐色,包藏于刺苞内。
入侵方式和传播途径
无意引入
入侵等级
2
入侵危害
农田恶性杂草,危害玉米、旱稻、番薯、花生、大豆等旱地作物,入侵草原牧场,刺苞常扎伤人畜。
控制方法
主要采用人工机械铲除为主、化学防治为辅的方法进行防控。加强植物检疫,防止其种子传入,重点调查铁路、车站、公路沿线、农田、草场、果园、林地等场所,一经发现随即铲除,防止扩散蔓延。结合中耕,及时铲除幼苗期少花蒺藜草,在4叶期以前,在根系下扎和茎分枝产生之前,进行机械铲除或人工除草。大面积发生时可采用化学除草剂,如西玛津可湿性粉剂、氟乐灵乳油、拉索乳油等化学防除。在叶面积均匀喷雾,防除效果较好。
国内分布

国内分布信息

命名人
Benth.
规范学名参考来源

Rhodora 45: 388. 1943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