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rifolium pratense

类别
被子植物
中文名
红车轴草
别名
红花车轴草
红三叶
红三叶草
学名
Trifolium pratense Linnaeus
中文科名
豆科
中文属名
车轴草属
原产国家或地区
澳大利亚
云南分布
各州县均有分布。
引入省份
  • 上海
  • 内蒙古
  • 北京
  • 台湾
  • 四川
  • 安徽
  • 山东
  • 山西
  • 广东
  • 江苏
  • 江西
  • 河北
  • 河南
  • 海南
  • 福建
  • 辽宁
  • 重庆
参考文献
[1]马金双,李惠茹.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名录[M].北京:高等教育出版社,2018.
[2]丁莉,杜凡,张大才.云南外来入侵植物研究[J].西部林业科学,2006,35(4):98~103.
[3]张桂彬,杨青,杨东,等.洱海流域湿地水生被子植物区系研究[J].水生态学杂志,2011,32(3):1-8.
[4]申时才,张付斗,徐高峰,等.云南外来入侵农田杂草发生与危害特点[J].西南农业学报,2012,25(2):554~561.
[5]杨忠兴,陶晶,郑进烜.云南湿地外来入侵植物特征研究[J].西部林业科学,2014,43(1):54-61.
[6]刘岩,刘顺航,王平.红车轴草的研究进展[J].中草药,2007,38(5):I0005-I0008.
[7]徐海根,强胜.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编目[M].北京: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,2004.
[8]徐海根,强胜.中国外来入侵生物[M].北京:科学出版社,2011.
[9]万方浩,刘全儒,谢明.生物入侵: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图鉴[M].北京:科学出版社,2012.
形态特征
短期多年生草本,生长期2~5年。主根深入土层达1m。茎粗壮,具纵棱,直立或平卧上升,疏生柔毛或秃净。叶柄较长,茎上部的叶柄短,被伸展毛或秃净;托叶近卵形,膜质,每侧具脉纹8~9条,基部抱茎,先端离生部分渐尖,具锥刺状尖头;掌状三出复叶;小叶卵状椭圆形至倒卵形,长1.5~3.5cm,宽1~2cm,先端钝,有时微凹,基部阔楔形,两面疏生褐色长柔毛,叶面上常有V字形白斑,侧脉约15对,作20°角展开在叶边处分叉隆起,伸出形成不明显的钝齿;小叶柄短,长约1.5mm。花序球状或卵状,顶生;无总花梗或具甚短总花梗,包于顶生叶的托叶内,托叶扩展成焰苞状,具花30~70朵,密集;花长12~14mm;几无花梗;萼钟形,被长柔毛,具脉纹10条,萼齿丝状,锥尖,比萼筒长,最下方一齿比其余萼齿长1倍,萼喉开张,具一多毛的加厚环;花冠紫红色至淡红色,旗瓣匙形,先端圆形,微凹缺,基部狭楔形,明显比翼瓣和龙骨瓣长,龙骨瓣稍比翼瓣短;子房椭圆形,花柱丝状细长,胚珠1~2粒。荚果卵形。种子通常1粒,扁圆形。花果期5~9月。
入侵等级
4级
入侵危害
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,影响本地动植物的生存。
控制方法
加强管理,将其扩散范围控制在一定区域内。红车轴草质柔软,叶量丰富,营养价值高;红车轴草的花序及带花枝叶入药,用于镇痉、止咳、止喘,将红车轴草制成软膏,可作治疗局部溃疡用;红车轴草由于其株形美、叶型好看、花色美丽、花期长,是城市绿化美化的理想草种,常用作园林绿化作物,在护堤、路边等各处种植;亦是良好的土壤改良者。
国内分布

国内分布信息

规范学名参考来源
Sp. Pl. 2: 768 (1753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