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eriplaneta americana ( Linnaeus, 1758 )

数据源序号
IAP-325
中文纲名
昆虫纲
中文目名
蜚蠊目
中文科名
蜚蠊科
中文属名
大蠊属
中文名
美洲大蠊
别名
蟑螂
偷油婆
茶婆子
拉丁名
Periplaneta americana ( Linnaeus, 1758 )
入侵等级
2级
云南省分布
全省广泛分布。
国内分布
中国各地广泛分布,尤其以广西、广东、福建和台湾更常见。
原产地
非洲
形态特征
成虫体长31.3~44.3mm,宽5.3~7.2mm,体红褐色,头顶外露,不被前胸背板遮住。前胸背板椭圆形,黄色,中部具两个淡褐色大斑,大斑中部向后延伸至前胸背板中后部,整体呈“T”形,褐色,前缘及侧缘缓弧,后缘稍弧形突出。前翅红褐色,后翅前缘浅及翅脉褐色,其余部分透明。
入侵危害
美洲大蠊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害虫,咬食和破坏食品、药材、纤维组织、纸张和文物藏品,破坏电信及威胁工业。其分泌物及排泄物污染食品,干扰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。其次,是病原性细菌、病毒和原虫的传播者,是寄生虫的中间宿主。同时,也是重要的过敏原,其分泌物、排泄物及尸体降解物等均可造成过敏反应,并引发哮喘、过敏性鼻炎等多种变态反应性疾病。
控制方法
①目前主要防治的措施还是环境治理,清除和减少食物源,改变美洲大蠊滋生繁殖的条件必可,使用油脂和糖类含量较高的食物作为诱饵,进行诱捕捕杀人用。②化学防治仍是十分重要的手段,通常是拟除虫菊酯类如氯氰菊酯等;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如毒死蜱、乙酰甲胺磷等,和非残留杀虫剂如除虫菊素、氯菊酯等。但由于长期不合理使用,美洲大蠊对杀虫剂均产生一定程度的抗性。③生物农药开发与利用研究较多,如聚集信息素,病原微生物开发的药剂如含绿僵菌的百澳克,齐墩螨素(链霉菌)等。④利用自然天敌抑制蜚蠊种群密度,如寄生性天敌卵寄生蜂,集中于旗腹姬蜂科、跳小蜂科、姬小蜂科、旋小蜂科、金小蜂科,其中姬小蜂科的周氏啮小蜂成为研究重点。
参考文献
[1]徐鹿.温度对美洲大蠊生活能力的影响及哈氏啮小蜂寄生行为的研究[D].福建农林大学,2009.
[2]吴福祯.中国大蠊属的几种蜚蠊及其分布、生活习性与经济重要性(蜚蠊目:蜚蠊科)[J].昆虫学报,1982(04):416-422.
[3]周玉峰.美洲大蠊诱捕器及诱饵的研究[D].福建农林大学,2004.
[4]王柏海.美洲大蠊对引诱物质的响应及诱杀剂的研制[D].华中农业大学,2007.
[5]沈培谊.我国室内螳螂种类分布和防制技术概况[J].浙江预防医学,2002(01):63-64.
[6]张李香.周氏啮小蜂(膜翅目:姬小蜂科)繁殖生物学研究[D],福建农林大学,2006.
[7]岳巧云,吴可量,邱德义.实用蜚蠊彩色图鉴[M],暨南大学出版社,2015:59-61.
规范学名
Periplaneta america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