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henacoccus solenopsis ( Tinsley, 1898 )

数据源序号
IAP-325
中文纲名
昆虫纲
中文目名
半翅目
中文科名
粉蚧科
中文属名
绵粉蚧属
中文名
扶桑绵粉蚧
拉丁名
Phenacoccus solenopsis ( Tinsley, 1898 )
入侵等级
2级
云南省分布
保山、楚雄、德宏、红河、丽江、怒江、西双版纳、文山。
国内分布
国内广泛分布。
原产地
北美洲
形态特征
扶桑绵粉蚧雌蚧3龄,没有蛹期,2~3龄若虫在其体背可见成对的黑斑。雄虫只有1~2龄若虫和一个蛹期。雌成虫卵圆形,浅黄色,活体体长约4mm左右,足红色,腹脐黑色,可在体背覆盖较厚的蜡粉,具有成对的斑点(通常在胸部0~2对,腹部3对)、尾部中央具一对较短的蜡丝(远短于体长的1/2)等特征区别于其他的粉蚧。雄成虫体细长,红褐色,体长1.4~1.5mm,触角10节,略长于体长的2/3;腹部末端具有2对白色长蜡丝。前翅正常发达,平衡顶端有1根钩状毛。
入侵危害
扶桑绵粉蚧主要危害棉花和其他植物的幼嫩部分,包括嫩枝、叶片、花芽和叶柄,以雌成虫和若虫吸食植物叶片、枝条、嫩茎、根、果实等的汁液,影响植株生长,果实被害后常结实少、变小、畸形。
控制方法
加强植物检疫,严格禁止从疫区引进苗木;利用天敌和植物源杀虫剂来抑制扶桑绵粉蚧的大量繁殖,控制其种群增长;进行药剂防治时,考虑到扶桑绵粉蚧世代重叠严重,应尽量选择低龄若蚧高峰期。
参考文献
[1]孟醒,桂富荣,陈斌.云南扶桑绵粉蚧的发生及防治[J].生物安全学报,2018,27(4):236-239.
[2]闫鹏飞,孙跃先,李正跃,等.云南省扶桑绵粉蚧的分布和危害[J].生物安全学报,2013,22(4).
[3]唐锷,旷碧峰,陈建芝,等.检疫性害虫扶桑绵粉蚧的识别及防治叫.中国蔬菜,2011,1(19):26-28.
[4]王琳,姚挺,孙嘉祥.扶桑绵粉蚧的监测与防治[J].广东农业科学,2010,37(2):99-100.
规范学名
Phenacoccus solenopsi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