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ambusia affinis ( Barird et Girard )

数据源序号
IAP-325
中文纲名
辐鳍鱼纲
中文目名
鳉形目
中文科名
胎鳉科
中文属名
食蚊鱼属
中文名
食蚊鱼
别名
大肚鱼
柳条鱼
拉丁名
Gambusia affinis ( Barird et Girard )
入侵等级
2级
云南省分布
省内大部分水系;州、市域:昆明、玉溪、楚雄、大理、保山、德宏、临沧、普洱、西双版纳、红河、文山、曲靖(罗平)。
国内分布
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长江中下游以及其以南、西南等地区。
原产地
北美及中美洲
形态特征
体延长,侧扁。雄鱼体细长;雌鱼胸腹缘圆突,尾柄狭长。头中大,锥形,顶部宽而平直。吻宽短,略小于眼径。口小,前上位。无须。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前缘下方。齿细小。背鳍基部很短,始于臀鳍基部后上方。臀鳍稍大于背鳍,雄鱼第三至第五鳍条延长成输精器。胸鳍发达,中侧位,鳍条末端伸越腹鳍基后方。腹鳍小。尾鳍宽大,呈圆扇形。体被圆鳞。无侧线。体上侧部青灰色,下侧部及腹部灰白色。体背自头顶到背鳍前方有一黑色条纹。偶鳍白色,背鳍和尾鳍有2行平行黑点。
生活习性
小型鱼类,喜栖息在稻田、小河等缓流水体的表层,以浮游动物、甲壳类等为食,尤好捕食蚊类幼虫,3~11月为繁殖季,卵胎生,一年繁殖3~7次,幼鱼一个月即可成熟。
入侵危害
食蚊鱼适应能力强,生长迅速,繁殖快,能很快在水体中建立种群,其大量捕食浮游动物,影响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生长,从而改变水体性质,破坏水体环境生态平衡;此外,食蚊鱼会食用当地鱼类、两栖动物的卵及幼体等,对土著鱼类、两栖动物危害极大,食蚊鱼也会挤占土著物种的生存空间,影响鱼类群落组成,造成生态风险。
控制方法
主要用于控制蚊虫,防治措施不详。
参考文献
[1]褚新洛,陈银瑞.云南鱼类志[M].北京:科学出版社,1990.
[2]张春光,赵亚辉,等.中国内陆鱼类物种与分布[M].北京:科学出版社,2015.
[3]Page LM, Burr BM. A field guide to freshwater fishes of North America north of Mexico[M]. Boston :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, 2011.
[4]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,上海市水产研究所.上海鱼类志[M].上海: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1990.
[5]倪勇,伍汉霖.江苏鱼类志[M],北京:中国农业出版社,2006.
[6]陈国柱,林小涛,陈佩.食蚊鱼(Gambusiaspp.)入侵生态学研究进展[J].生态学报,2008.28(9):4476-4485.
规范学名
Gambusia affinis